from 天下雜誌410期

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02111

每顆年輕的心,都有流浪壯遊的衝動。每個善良靈魂,都渴望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過得更好。

有些人的夢更大,結合旅行夢想和國際志工服務,浪跡世界幫助別人。

他是名片上印著英、美、泰國和台灣手機號碼的公益旅行家──褚士瑩,一年三三○天在緬甸、印度、泰國擔任非營利組織顧問。

時代像個鐘擺,從自利又回到利他;不少年輕人也想像他一樣踏上公益旅行之路,在關懷與貢獻中尋找存在的價值。

根據青輔會補助統計,每年投入海外志工的青年在三年內成長了四倍,從二六○人增至一千人。

 

看到這個現象,褚士瑩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。喜的是年輕人行動無國界的心胸;憂的是,不少年輕人帶著錯誤觀念而來,未能掌握公益旅行中「服務」的真意,反而造成受助者的負擔。

褚士瑩以自己豐富的經驗,給有志從事海外志工的年輕人一些建議:

「旅行」最簡單的定義是「以享樂為目的的旅程」,讓你跳脫原本的生活步調,換一個角度看世界。

如果想進一步把旅行帶給自己的心靈滿足再擴大一點,變成對別人有直接幫助的力量,那就是公益旅行了。

公益旅行有兩個層次,一種是在旅行世界的過程中,不只是單純享樂,而進一步與當地社會有更深層的互動,主動參與保護生態環境、尊重當地文化等活動,盡一份地球公民責任,這種旅行稱為責任旅行(Responsible Travel)。

 

若把旅程中大部分、甚至全部的時間,投身公益服務工作,在服務過程中自我學習與成長,這種旅遊型態則稱為志工旅行(Volunteer Travel,台灣慣稱海外志工)。

公益旅行最可貴之處在於人人都可以去做,既不等於苦行、也不一定非透過組織不可,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心態。
 這幾年我遇到不少年輕人參加海外志工的理由居然是「研究所沒考上」、「跟女朋友分手想去流浪」、「二十歲夏天的成長與體驗」,不僅對公益旅行認知錯誤,也沒有想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。這樣不僅對需要幫助的人不負責,也浪費大筆贊助。

不是打工度假,也非自助旅行

事實上,「公益旅行/海外志工」與「打工度假」、「背包客自助旅行」性質完全不同,彼此之間無法互換。

如果你想旅行,應該選擇自助旅行或打工度假,打工度假花費低,有時候甚至還可以賺錢。

公益旅行是以「服務」的角度出發,帶著謙卑的心去到需要幫助的地方,聆聽、了解當地居民的需要,然後詮釋、企劃成可行的辦法,透過「與社區一起工作」(Working with the community),而不是高高在上的「為社區工作」(Working for the community)來幫助別人。

從事海外志工需要專業、自我要求和紀律,空有熱情、一廂情願造成的傷害,往往比幫助更大。

譬如緬甸風災後亟需糧食,你卻一意孤行「施捨」電腦,還認為對方應該要很感激,不僅施捨的態度造成傷害、更無法解決問題。(緬甸文化中,施者必須跪著供養僧侶與窮人,受者站立代表尊貴。)

有志從事第一線海外志工的人,必須問問自己適不適合、是否具備下面兩個條件:

必備條件一:服務習慣

第一要有從事服務的習慣。譬如在台灣就從事社區醫療服務,去到海外只是換一個環境,服務同樣的需求,這樣適應較快。

如果你連幫媽媽倒垃圾的習慣都沒有,卻要到海外服務,身邊的人不只會覺得好笑,爸媽也一定會反對。從來沒鋪過床,突然說想去印度垂死之家照顧病人,大家會替你照顧的病人捏一把冷汗。

必備條件二:旅行經驗

具備服務習慣外,還要有旅行的經驗。

如果從來沒有異國文化生活經驗,文化差異不僅會造成適應困難,缺乏文化差異敏銳度的人,往往會誤解當地的需求。

譬如南亞海嘯後,有些團體到印尼亞齊蓋組合屋,結果村民既不習慣、也不願意住,這就是缺乏旅行經驗、不了解當地生活習慣與實際需要的緣故。

聯合國如何選國際志工?

帶著正確動機,同時具備服務習慣和旅行經驗,依照自己的特質和興趣,從後援募款、辦公室計畫聯繫到監控稽核,或從先遣踩線、蹲點第一線志工等工作中,選擇參與,才是一個負責任的公益旅行家。

熟悉國際志工的申請規則,也是認知自己是否適合公益旅行,很好的起點。

聯合國開發計畫署(UNDP)甄選第一線國際志工,會先把申請者集中在與服務地區相似的環境住三個月,期間不進行專業服務,純粹看看是否適應文化與物質條件,同時培養敏銳的感受性,事先在相似環境下了解熟悉宗教信仰、生活習慣、語言忌諱、性別分際等等。

三個月後正式挑選,不適合的人自然會先行離開,願意留下者再考量專長和當地需求(例如回教國家醫療服務較適合男性擔任),進行篩選。

新手入門:參加公益旅行團

初次準備好接觸海外公益旅行的人,建議可從參加「公益旅行團」開始,由有經驗的組織安排實習旅程。

譬如Timberland贊助日本綠化網路(Green Net)在內蒙古造林,綠化網路就和旅行社合作,設計了一週的套裝公益行程,學習護沙植草,修剪楊樹雜枝等。短期提供當地組織協助,獲得體驗之餘,也對意義有所了解,或許在未來就能長期投入。

英國的責任旅遊旅行社(www.responsibletravel.com)也有許多既有趣又有意義的行程可選,譬如到泰國不是早上看皇宮、下午遊湄南河,而是半天到有機農田種稻,半天到公平交易商店實習等等。

做好充分的認識和準備,公益旅行能讓你積極與國際接軌,透過不分國界的付出,讓你看到一個更有意義的世界。

公益旅行入門工具箱

.書籍

1.《蓋滿愛心的護照》褚士瑩著,一家親文化出版。

第一本中文公益旅行工具書,教你如何開始、去多久、該準備多少經費,各種實用資訊,豐富而完整。

2.《公益旅行家》吳燕玲.張貝雯.羅融著,《新新聞》出版。

八個年輕人離開台灣,深入中美洲印地安部落、緬北高中等地服務的生命之旅,國合會海外志工與外交替代役男的真實故事。

3.《邊境漂流》賴樹盛著,《天下雜誌》出版。

代表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,在泰緬邊境服務六年的賴樹盛勇敢質疑:究竟是誰貧窮?究竟是誰在幫助誰?對海外志工服務的本質提出深刻反省。

.網站

責任旅遊網:http:// www.responsibletravel.com,匯聚140國、200家公益旅遊業者,行程主要是參與社區文化或生態環保等服務,讓你在旅行中實踐公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s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